故事媽媽的故事

李素蘭 新北 三重 60+

除了講故事之外,也讓小朋友們做一些手作或玩互動遊戲,他們每個人都會玩得非常開心,甚至還會把故事帶回家,說給爸爸媽媽聽,這真的是很有感染力的事情.

李素蘭提到當志工的起源,是從她七歲的大兒子在學校的問卷上填寫媽媽可以當志工開始.她那個時候要照顧一家大小,也要上班工作,聽到還要當志工,就跟小兒子說:「媽媽這麼忙,你怎麼還要我去當志工?」不過她並沒有拒絕,一樣撥出時間,就此開展她三十多年左右的志工生活.

當志工的經歷很多,園藝類型、輔導類型都有,不過後來因緣際會成為說故事媽媽,每天早上利用早自習的時間到學校說故事給小朋友聽.「因為十幾年前有一個企業的文教基金會剛好到學校招聘故事媽媽,有培訓課程,也有定期活動,所以就和許多朋友一起參加」李素蘭回憶道:「當時有一對夫妻大哥大姐,他們對於說故事非常的投入,把課程和活動都規劃得非常好,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很多如何說故事的思維,也把所學應用到和小朋友的相處上」

說故事並不是就拿著一本書照著講,她會先把故事看完,用自己記得的內容來跟小朋友互動,而且配合故事主題還會設計一些手作,像是剪紙、用橡皮筋綁小娃娃等等,有時候回答問題的小朋友還會得到小獎品或故事書的獎勵,小朋友們都非常投入,氣氛非常融洽,這樣更能夠有學習的效果.

基金會還有贊助偏鄉夏令營的活動,到苗栗或甚至台東的偏鄉,講故事給來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們聽.「我們還曾經就睡在禮堂的木地板」李素蘭說.台東的原住民小朋友很少有機會吃到披薩,有一次有一筆經費有人提議買披薩來給小朋友們吃,但是由於贊助人當初捐款的目的是要買書給偏鄉的小朋友,這筆錢不能挪作他用.於是就有些人自掏腰包,湊出一點錢來買.小朋友們吃到披薩的表情讓她難以忘記.那種對於都市長大的小孩已經習以為常的事,對很多其他的小朋友來說卻是很奢侈的幸福.

後來由於在學校講故事的限制比較多(例如不可以說鬼故事,不可以講不合邏輯的故事等等),也因為自己時間上的考量,李素蘭就只回到社區的圖書館講故事給小朋友聽.

當被問到做志工,特別是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的這段經歷有何感想時,李素蘭特別強調,這件事帶給自己很大的成長.從早期的受訓課程,到偏鄉的夏令營,以及自己準備故事內容,過程中自己要學習,也要跟許多人互動,更是從小朋友身上學到簡單才是快樂.於是她自己也改變心態,看淡生活中的不順遂,學會與人相處時的尺度,並積極尋找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.現在的她很懂得如何利用時間,也知道偶爾獨處,花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上,開心過好每一天.

從她臉上可以看到一種給人安定的神情,一種自己掌握的泰然,和一種平凡的滿足感.當志工並不是主要的目的,而是在那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,學習找到自己.當然,也可以藉由故事,把快樂傳遞出去.